新加坡EP歷年政策調整變化
近年來,新加坡EP申請門檻的顯著提升,進一步凸顯了政府對高質量外籍人才的篩選標準。過去十年新加坡就業準證(EP)申請條件有哪些關鍵變化呢?一起來看看。
2014年:首次引入公平考量框架
• 2014年1月1日,EP的月薪要求從3000新幣調高至3300新幣。
• 2014年3月1日,取消EP原有P1/P2/Q1的區別,改為以薪水區分申請家屬證件的資格。
• 2014年3月1日,推出公平考量框架,要求雇傭超過25人的公司在申請EP前,必須在職業庫中刊登至少14天的招聘廣告,吸引新加坡籍求職者,除非職位的固定薪資超過12000新幣。
2017年:薪資門檻再次上調
• 2017年1月1日,EP月薪要求從3300新幣調高至3600新幣。
2018年:公平考量框架調整
• 2018年7月1日,公平考量框架政策調整至擁有10名以上員工的企業,除非職位固定薪資超過15000新幣,否則也會受到該政策的影響。
2020年:疫情后的多次調整
• 2020年1月1日,EP月薪要求從3600新幣調高至3900新幣。
• 2020年9月1日,EP月薪要求從3900新幣調高至4500新幣。金融行業從2020年12月起,進一步調高至5000新幣。(首次針對特定行業外籍員工設定最低薪資)
2022年:薪資門檻繼續上調
• 2022年9月1日,EP月薪要求從4500新幣調高至5000新幣。金融行業調高至5500新幣。最低資格薪水會隨著年齡逐漸增加。
2023年:引入COMPASS評分系統
• 從2023年9月1日起,EP申請人需要成功通過兩個階段的資格評估才有資格獲得EP。除了滿足EP薪水要求外,EP申請人還必須在工作準證補充評分系統 (COMPASS)中獲得至少40分。
• 2024年9月1日起,所有EP續簽將受到COMPASS框架的規定。
2025年:薪資門檻再次上調
• 2025年1月1日,EP月薪最低要求將從5000新幣調高至5600新幣,金融行業調高至6200新幣。
COMPASS框架的基本標準
COMPASS框架包含四個基本標準:工資水平、學歷背景、企業雇傭員工國籍占比、支持本地就業能力。
申請者須通過該框架的四個基礎項目(C1-C4)獲得累計40分,以符合申請EP的資格。此外,還有兩個加分項目(C5-C6),可幫助申請者進一步提升分數。
不過,達到下列條件之一,即可免除COMPASS評定:
1、候選人的最低固定月薪為22,500新元。
2、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或新加坡作為簽署方參與的相關自由貿易協定下的跨國公司員工調派的海外申請人。
3、暫時占據職位,工作期限為一個月或更短的候選人。
新加坡EP申請步驟
1、資格預評估
確認個人條件(學歷、薪資等)滿足最低要求。
2、材料準備與提交
(1)收集所有必需材料
(2)填寫EPDP申請表格(Form 14A)
(3)由雇主或自雇公司代表登錄MOM官網提交在線申請
4、審批等待
(1)標準審批時間約為3周
(2)復雜案例或需補充材料時可能延長至8周
4、批準后的流程
(1)獲得批準后,申請人將收到IPA文件
(2)IPA文件下來以后,半年內要入境新加坡
(3)抵達新加坡后完成所有必需的體檢,并登錄EP eService提供必要文件
5、簽發EP卡
(1)完成所有步驟后,需要先入境新加坡一次
(2)有入境記錄之后去人力部預約,按指紋
(3)最后簽發EP卡
新加坡EP申請是一場綜合考驗,不僅需要滿足硬性條件,更要精準把握政策細節與審核邏輯。在遞交申請前應做出真實的自我評估,需重點注自身的技能經驗、學歷資質以及雇主的雇傭結構等關鍵因素。提前規劃薪資、學歷及雇主策略,主動適應政策變化,才能提升EP申請成功率。